01、 壹 时态转换手法的始祖
02、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03、 一直到最后,李商隐都是一个人。
04、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0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0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0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08、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09、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0、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3、 这个结构,比《百年孤独》的开头,更加精彩和巧妙!
14、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来源 WWw.WenzIjI.cOM
15、 遗憾的是,李商隐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夫妻俩聚少离多。
16、 …… ……
17、 在本诗中,时态就囊括了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不但如此,还饱含深情与诗意。
18、 第一句的一问一答:“你问我何时回家?唉,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19、 李商隐与妻子结合不到十二载就经历死别,他后来写下的悼亡诗,无家而做有家之想,读来心酸难忍。
20、 通常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的结构,都是一条单一的线,但时态转换,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21、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两个“巴山夜雨”的虚实不同。
22、 众所周知,创作应避免重复,但在这小诗中,李商隐用了两次“巴山夜雨”。这是何用意呢?
23、 李商隐曾有诗句: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可以想象,当时李商隐曾和妻子一起联句,一句接一句,不休不止。
24、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时态转换的写法。整首诗短短二十八个字,但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描写思念,暗线则嵌入了时态转换。
25、 他两次入蜀,第一次在大中二年,试图投靠剑南东川节度使杜悰,那一时期妻子王氏留在长安;第二次在大中五年,试图投靠梓州刺史柳仲郢。
26、 剪烛:蜡烛燃烧久了,结出了蕊花,需要剪掉。挑灯夜读也是大致的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也时常能看到剧中人物拿着小剪刀剪烛花的动作。
27、 据说,后来友人不忍见李商隐孤苦的生活,想将一位歌女送给他,被婉言拒绝。李商隐说:我虽然写过很多香艳的爱情诗,却并不是一个轻浮的人。
28、 最经典的就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头所用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的面前,一定会记得他的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9、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虽然是父母之命,李商隐却在《摇落》诗中写道: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与王氏的结合,李商隐觉得太晚了,可见两人十分的投缘。
30、 有人考证,此诗作于大中五年七月至九月间,即李商隐第二次入蜀,而妻子王氏于大中五年夏秋间病故。为此,曾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的友人,而并非妻子。
31、 然而,唐末的党争严重,李商隐恰恰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抑郁寡欢。最终于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32、 可以想象,诗人收到妻子来信,询问归期,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不能实现,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羁旅之愁、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